1982年,外交部首位发言人钱其琛说了三句话,被各国媒体争相报道
发布日期:2025-04-13 10:20 点击次数:147
上世纪80年代见证了中国与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转型与革新。
近十年来,中国通过改革创新迈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在融入全球体系的过程中开辟了独特路径。其中,外交部发言人机制的确立成为外交领域的重要突破,推动中国外交进入崭新纪元。
1982年,钱其琛作为外交部首任发言人,在首次记者会上以简洁的"三句话"开启了中苏关系的新篇章。这一历史性事件不仅被国际媒体广泛关注,更被视为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一、首次发言的震动】
自196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持续处于紧张状态。随着国际冷战态势的演变以及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两国关系再次进入一个关键且微妙的阶段。
1982年3月24日,时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这一中亚重要城市发表演讲。虽然他的言辞中仍包含对中国的批评,但他明确表示"苏联从未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构成任何威胁",并认可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成就,同时重申了对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主权的尊重。
中国将适时对外界表明立场。经过慎重研究,中央把握此次契机,正式建立发言人机制,以此向国际社会传达官方立场,促进国家间对话。
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在东四旧址主楼前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时任发言人钱其琛在现场向记者们发表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三句话"讲话。
3月24日,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的发言引发我方关注。针对其言论中对中国的指责,我们予以明确反对。在中苏双边关系及全球事务层面,我们更关注的是苏联的具体作为而非言辞。
此次记者会的布置极为精简,既未设置提问环节,也未安排观众席。
中方精心设计的会场布置别有深意,这是中国首次新闻发布会的特别安排,旨在以简洁有力的形式向全球传达最具影响力的信息。
这场记者会的预期目标最终得以圆满实现。
钱其琛在记者会上的表态立即引发全球关注,迅速登上年度热点话题。作为影响欧亚局势的重要变量,中苏关系被视作区域稳定的关键支柱。中国对苏联的回应,一方面展现了对其先前对抗态度的批评,另一方面也以开放姿态接受了对方递出的善意信号。
据钱其琛回忆录记载,1982年3月这一特殊时期为外交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了重要机遇。此前,新闻发布会尚未被正式纳入外交工作体系,关于如何构建这一制度的问题一直处于研讨阶段。
"三句话"的全球意义不容忽视,其重要性不仅限于中国,同样适用于整个世界。
全球局势由此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纪元。
【二、意义重大的“三句话”】
中方明确表态,强烈谴责苏联在中苏关系中的不当言行,坚决反对其对中国的不实指控。
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采取了一系列单边行动。以"社会主义老大哥"自居,莫斯科不断干涉中国内政外交,同时违背承诺,停止了对华援助。更甚者,苏联借中越边境争端之机,通过扶植越南来限制中国崛起。
冷战期间,苏联频繁借助国际舆论对中国进行负面宣传。为巩固其资源主导地位,莫斯科加紧对周边地区实施控制与压制。面对苏联的霸权行径,中国坚决抵制其任何利益诉求。
冷战时期,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中国通过自主研发的武器装备有效应对了来自北方的潜在入侵。时任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公开表态时,特别强调"坚决拒绝"的措辞,充分展现了中方对苏联扩张行径的强硬立场。
钱其琛最终明确指出,对于中苏关系及国际事务,中方更关注苏联采取的具体举措。
中国方面认为,苏联必须展现充分的诚意来表明对华立场。鉴于苏联以往屡次背信弃义,中方对其信任度已大不如前。当前,苏联亟需通过具体行动来证明其致力于修复两国关系的决心。
钱其琛的讲话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关键在于它深刻反映了国际局势的重大转变。
勃列日涅夫此时发表这番讲话,旨在通过改善中苏关系来优化苏联的国际处境。
80年代初期,苏联深陷严峻的国际孤立困境。其出兵阿富汗的决策招致全球谴责,加之在中越战争中偏袒越南,不仅招致西方阵营的集体抵制,即便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其强权行径也引发广泛抗议。
苏联的经济困境源于国际社会的联合抵制和国内政策的失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其经济状况持续恶化。
冷战时期,苏联在与美国的较量中逐渐显现出劣势。虽然勃列日涅夫凭借其勋章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展现苏联的强硬姿态,但苏共内部的分化与国内发展的停滞已向其发出警示,迫使他必须重新思考苏联未来的发展道路。
他清楚,若苏联的外交政策弊端持续存在,国家发展将陷入停滞。中苏关系恶化已构成重大地缘政治风险,加之美国频频向中国示好,这使苏联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正式向中方传递了这一重要信息。
全球各国已注意到,苏联对华态度的转变凸显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显著提升,其国家声望和全球影响力均获得了实质性增强。
通过持续深化改革,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进步,还向邻国传递了积极影响,赢得广泛国际认同。这种有利的外部条件使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显著提升。
苏联对中国释放善意,不仅表明了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可,更透露出一个关键信号:没有中国作为盟友,苏联自身将面临生存危机。这一局势让国际社会清楚地认识到,苏联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关键历史节点。
敏锐的美国迅速洞察了这一契机,在接下来的八年中,巧妙地借助苏联内部纷争作为突破口,对苏联的政治体系发起冲击,最终促使其走向瓦解。
1982年,勃列日涅夫与钱其琛的讲话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局势和时代特点。其中,钱其琛的发言尤其引人注目,它预示着中国将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世界舞台。
中国在明确发展路径后,其国际地位持续攀升,逐渐成长为全球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与前期的探索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东方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已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三、新形象】
1982年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国家在外交层面亟需展现崭新的形象。
随着冷战局势的持续变化,中国敏锐把握国际格局的动荡机遇,在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中成功开辟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外交体系的重大创新在于建立了新闻发言人机制,这一举措为中国打造了与国际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特别是首次外交部记者会的成功举办,有效向世界呈现了中国的崭新面貌。
中国借助首场新闻发布会开辟了对外传播理念的新渠道。
在冷战格局中,中国通过正式新闻发布会传递和平发展主张的做法备受瞩目。这种有别于传统的外交表态方式,不仅向美苏两国传达了明确立场,更为把握国际局势变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美方通过中国的外交表态,不仅洞察了亚洲局势的最新动态,还捕捉到中国展现出的开放姿态。这种政策转向表明中国正以更包容的方式对待国际事务,为其自身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苏联方面同样接收到了这一重要信号。
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讲台上,钱其琛曾这样阐述他对冷战的理解。
发展进步与民生改善成为全球各国,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关切。
发达国家的民众普遍寻求国内稳定与国际和平。
美苏之间的霸权竞争采取了冷战模式,这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热战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时代背景产生了显著变迁。
二战的惨痛教训促使美苏在冷战中反思战争本质,双方都采取了相对谨慎的立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提升自身实力以及加强内部团结成为当务之急。
秉持这一思想原则,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必然会更积极地传递这一主张。
这就不得不谈到构建全新体系的第二个关键维度。
中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始终聚焦于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氛围,积极构建亚洲地区和平共生的新型合作框架。
实现这一目标,个人表态起着决定性作用。
钱其琛的简短新闻发布会标志着一个转折点。通过这次活动,全球观众见证了中国展现出的全新面貌:这个国家不仅勇于反对苏联的强权政治,同时积极倡导和平共处。
这一形象顺应了国际社会的期待,与全球化进程相契合。通过这次表态,中国褪去了神秘色彩,展现出亲切而包容的大国风范。
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钱其琛明确阐述了中国的外交立场。他指出,无论未来国家实力如何提升,中国始终坚持不谋求霸权地位,这一政策主张始终如一。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空间日益扩大。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秉持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寻求共识的原则,既捍卫自身权益,也充分顾及合作伙伴的利益诉求。
自那次事件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密切。钱其琛发表讲话后,外交部新闻发布会机制逐步规范化。伴随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经过多任新闻发言人的辛勤付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面对各类国际事务,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原则,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并通过务实行动促进地区和平与团结。
1982年那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的发布会,标志着中国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通过其独特而富有吸引力的举措,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坚定的信念与主张。
在这场发布会举办期间,冷战局势正逐渐缓和。虽然美国和苏联的最终命运各异,但两国都不得不承认,昔日默默无闻的中国如今已崛起为与之比肩的强国,正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其辉煌成就。
钱其琛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新世纪的国际关系"被收录在《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四期,刊载于第5至10页。
#图文打卡计划#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